■開欄語:今年啟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從思想認識上給全黨全國的基層幹部提出了三個根本性問題,“我是誰,為了誰,依靠誰?”回答好這三個問題,才能真正踐行好黨的群眾觀點,密切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血肉聯繫。
  深圳經濟特區在幹部培養和鍛煉上,有著讓人引以為傲的歷史。正是懷揣著“拓荒牛”的精神,懷著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,深圳幹部群眾攻堅克難,銳意創新,成就了深圳經濟特區輝煌壯闊的發展歷程。
  當前,改革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,社會轉型勢不可擋,利益關係多樣,價值理念多元,基層幹部面對的工作局面更加複雜,發展任務更加繁重,各類矛盾更加凸顯。
  在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之際,本報聯合深圳市委宣傳部,推出“我是誰——走近特區基層幹部”專欄,以系列報道的形式,呈現新時期特區幹部扎根基層、改革創新、幹事創業、默默奉獻的良好風貌,展現一幅特區幹部與群眾攻堅克難、攜手共築中國夢的美麗畫捲。
  我們的報道對象,鎖定涉及民生的重點領域,涵蓋黨委政府各個部門的各級領導幹部。我們認為,一個優秀的特區基層幹部,應該具備堅定的黨性,能夠體現執政為民的理念;具備較強的責任心,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;具備改革創新精神,傳承特區幹部“拓荒牛”的精神;善於學習,具有與時俱進的工作智慧和能力;清正廉潔,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。
  今天,系列報道推出第一篇《80後文藝青年的駐村扶貧“經”》,敬請垂註。
  剛到楓樹村,梁超就聞到了桉樹的陣陣清香,眼前是青紗帳般的甘蔗林,耳邊滿是蟬鳴蟲叫。若不是村裡的樓房破舊、道路坑坑窪窪、村民生活貧困,梁超覺得這裡絕對是個度假勝地。
  這個愛寫詩、愛泡書城的80後文藝青年,過去天天在深圳市委宣傳部里埋頭寫報告,對扶貧毫無概念。但扎根湛江楓樹村扶貧近兩年後,他談起養雞、種火龍果來頭頭是道。“只有成為行家裡手,才有共同話題,村民才會信任你。”
  進村
  舉行文化活動乏人問津
  2011年5月,新婚不久的梁超就從深圳出發了。顛簸了八九個小時,他來到湛江市遂溪縣城,已接近晚上6點多。眼看滿目凋零,梁超心裡沒有底。他常年在機關寫報告,最大的愛好是看書,對扶貧毫無概念。
  第二天,梁超來到扶貧所在地楓樹村。楓樹村是革命老區,1萬餘畝土地上分佈著19個自然村,住著5750名村民,人均年收入2000元。村裡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,只留下老人和小孩。村民最大的嗜好是打麻將和骨牌,縣裡唯一的電影院成為鋼管舞等活動的舞臺。
  擅長文化宣傳的梁超,想給村子增添文化氛圍,很快就策划了播放紅色電影、跳交誼舞和打籃球等活動,“以前常組織這些活動,能激發群眾的熱情”。
  第一部播放的電影是《少年星海》,但觀者寥寥。隨後的跳交誼舞、打籃球等活動,村民們也毫無興趣,大家都躺在吊床上抽水煙,冷眼相看,有人甚至要求發30元錢才參加。“以為又是走形式,不太搭理我們。”懷著一腔熱情的梁超,剛到村裡就被潑了冷水。
  某日刮颱風,梁超與村幹部前去佈置抗颱風工作,回來時風雨大作,坐不了摩托車,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六七公里路回來。途中想到村民家躲雨,對方卻以家裡有事為由拒絕了。“有種孤苦伶仃的感覺。”梁超明白,村民還不信任他。
  為了融入村民生活,他挨家挨戶地收集資料。村裡的路坑坑窪窪,每次出去只能坐摩托車,顛簸時偶爾會摔傷,且常常來的時候有車,回去就只能走路。但一個星期後,183戶貧困戶小孩上學情況、家人病情甚至家裡有幾畝地等,他都瞭然於心。見到村民時,他會用學到的方言打招呼,還能清楚地叫出他們的名字。
  駐村
  打井修路獲得村民信任
  才駐村沒多久,梁超就開始牙齦出血。原來,村裡一直飲用簡易井水,這些從海邊地表或淺土層抽出的水,顏色發黃、味道苦澀、鹼性很大。梁超利用深圳市政府為扶貧配套的50萬元資金,為村裡打了8口深水井,既能飲用,又能灌溉1500畝農田。
  每天在村子里行走,梁超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:從城月鎮到北坡鎮的路坑坑窪窪,車輛很容易爆胎,從河頭鎮開往北坡鎮的柏油路也是如此。通往北坡鎮的兩條主幹道都這樣,絕非偶然。他又聯繫上施工單位,為村裡修了3.8公里公路。
  當村裡多了8口井,柏油馬路暢通了,25米的水塔高高聳立,105棟農房修建起來,村文化室有了3000冊圖書時,村民漸漸開始相信,這個年青人帶來的扶貧項目,切實地改善著他們的生活。他們開始願意和梁超拉家常,訴說家裡的情況。
  村裡有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叫楊春枝,父母雙亡,為了供弟弟上學,四處找工作。無奈年紀太小,沒人敢讓她工作,她只好撿瓶子賣錢。她和弟弟都寄住在二嬸家,家裡沒有手機,梁超去了三四次才找到她。
  小女孩長得又瘦又黑,眼神獃獃的,木訥地躲在角落,不知道如何與人交流。“從小缺乏父母關愛,對陌生人不信任。”梁超說,這樣的孩子村裡有6個,另外還有來自單親家庭又輟學的孩子30多個。
  他開始聯繫深圳的朋友和企業,幫孩子找一對一捐助對象。很快,就有深圳的朋友捐助楊春枝和她弟弟的學費。此後,楊春枝的成績上升了,笑容也更多了,還主動跟他說,“哥哥,有空過來看看我,我會好好學習”。梁超感到很欣慰,“我的努力得到了村民回應”。
  住村
  種植技術培訓最受歡迎
  駐村一段時間後,梁超幾乎三句話不離扶貧項目。聽說有教授給其他村免費培訓種植技術和送化肥、種子的項目,他也想邀請專家前來授課。對方卻表示,申請項目要2年後才能批准。梁超只好和教授軟磨硬泡,為村裡爭取了一場額外講座。
  與平日冷清的文化活動不同,講座上座率特別高。來自廣東海洋大學的5位教授,為村民講授當地特產菠蘿蜜、火龍果的種植技術,吸引了近300名村民前來聽課。村委會的會議室座無虛席,連樓道上、地上都坐滿了人。
  教授們還到村裡幫忙看病蟲害,手把手教淮山種植打孔方法。村民對教授非常尊重,拉著教授喝當地的“土炮”(米酒)。梁超深切地感受到村民對知識和技術的渴望,又組織了香蕉、辣椒種植和病蟲防治的講座,“這才是他們喜歡的活動”。
  空閑時,梁超會到雞場向養雞員討教養雞秘訣,“希望能讓村民學到經營和創業的方法”。此後,村集體與村民合作開發了養雞項目,聘請廣西柳州等地養殖專家進村指導。2012年底,村裡養雞純收入達到18萬元,183戶貧困戶獲益近15萬元,每戶年均純增收入750元。
  這個過去天天埋頭寫報告的文藝青年,多少心氣有點高。駐村扶貧一年多,梁超已變得更接地氣。如今,他談起養雞頭頭是道,知道用什麼飼料、什麼時候把雞轟出來走走。向來喜歡看書的他,對村裡的歷史、祠堂文化研究了一番。“要說得有道道,村民才會信服”。
  “土地是很實在的東西,養育了我們,也承載著文化。”梁超漸漸感受到村民的淳樸、樂觀和友善,心態也不那麼浮躁了。原來的扶貧任務,如今卻成為使命,他希望住在村子里與村民同甘共苦。
  但越是扎根基層,梁超也越發地有一種無力感。村子地處雷州地區,當地人在農田裡圍了長十幾米、高近3米的網,候鳥南飛時就會被網住,隨後被鳥販賣到飯館、酒店,成為桌上菜餚。當地人聚會也常吃鳥飯,梁超卻不忍下筷。“後來只要我在場,他們都不好意思吃鳥”。
  村民起早貪黑種地,大量使用農藥、化肥,卻另外開闢不打農藥、不施化肥的小片田地種給自家人吃。梁超勸他們不要打農藥,村民卻說,不打農藥會有蟲害、蔬菜賣相不好,不施化肥產量不高,賺不到大錢。
  “以前看問題有點片面,覺得城鄉差異都是藉口,現在真正明白了社會現實。”梁超說,即便回到深圳,他也經常關註深圳的慈善機構,希望為楓樹村帶去更多扶持。
  離村
  工作方式因駐村經歷而改變
  離開楓樹村,回到市委宣傳部輿情應對的崗位上,梁超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變化。過去,他寫報告時更關註領導喜歡什麼,如今卻更關註與市民利益攸關的事。輿情應對也不再是單一地收集、研判和寫分析報告,他會親自到現場進行核查。“在村子里曾經遇到很多突發事件,當事人激動的神情和現場緊張的氣氛,對我觸動很大”。
  今年深圳發生多起地陷,梁超都會在下班後到現場看看。遇到市民投訴,他還會通過各種途徑來核實事情的真實性,呈現多方觀點,而不是看著網上的新聞埋頭寫報告。“如果不能在現場感受市民呼聲,光在文字上追求完美,意義不大。”梁超說,“功夫在詩外”,他希望加強與市民和城市的聯繫。
  在梁超看來,如今的政府宣傳工作已不再是單向傳播,更註重與市民互動,及時回應市民疑問。梁超告訴記者,他加入了很多市民的維權群,在全國的各大論壇里,他就有40多個“馬甲”,每天“潛水”瞭解民情。
  與市民打交道多了,漸漸地就有人找他報料,讓他幫忙解決問題。梁超則會將材料轉給熱心的人大代表,或建議市民通過紀委官方網站、市信訪局等途徑反映問題。“他們不知道訴說的途徑在哪,我想,辦事難的問題應該要好好解決”。
  策劃/統籌:呂冰冰 楊磊
  撰文: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 (原標題:講農家話 明農家事 乾農家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14cmsh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