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調整經濟結構的大背景下,淘汰落後產能向來備受矚目,由於多方利益交叉,調整過程客觀會帶來部分群體利益受損,其中產業工人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。近來媒體調查河北部分淘汰落後產能重點地區,結果顯示,不少工人因淘汰落後產能利益受損較為明顯。
  下崗工人再就業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頗為典型的改革話語,國企改革過程使得大量工人失去工作,他們或自發走向市場,或接受政府和企業的幫助,通過培訓、再教育等途徑獲得新的工作。那首一度紅遍大街小巷的《從頭再來》,作者就為激勵下崗工人再就業而作。從政策層面看,下崗工人要實現“從頭再來”,政府和企業的角色扮演不容忽視,幫助工人再就業,這是國企改革曾經走過的路,政府和企業在此環節承擔多大的責任,達到了怎樣的效果,很大程度將決定民眾對改革的態度。
  舊問題新提法,如今淘汰落後產能,政府和企業還將面對下崗工人再就業難題。淘汰落後產能和過去的國企改革有著諸多相似之處,比如落後產能企業大多即是國企,它們多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,有著龐大的工人數量,調整過程都意味著要做減法。當然,相對形態上接近,兩者的政策性質也相差無幾,都是通過行政手段來推動改革。它們的調整並非市場競爭的結果,國企低效,落後產能過剩、高污染等,固然是改革的因素,但真正起推動作用的則主要依靠的是“看得見的手”。
  國企改革的經歷表明,能否安置好下崗工人,將直接影響改革進程。若得不到妥善安置,下崗工人就有可能成為改革的阻力。經歷長時間的計劃經濟,不少國人習慣了單位文化,下崗工人群體的命運變遷,他們的“不幸”容易成為反對改革的理由。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,今年就業工作的重點之一是解決好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問題。像河北這種落後產業集中區,改革任務大,且時間緊迫。據測算,僅唐山市要完成鋼鐵產能削減任務,就有40多萬就業人員需要安置。接下來選擇何種安置策略,將考驗各方的智慧。
  一般而言,政府和企業在工人安置過程有兩種任務,一是引進新項目。淘汰落後產能不能只破不立,至於引進什麼項目,需要有統一的規劃。項目落地後,通過教育、培訓等手段,解決下崗工人再就業難題。其次是,在破立之間的過渡期,需要做好底線保障工作。媒體報道提到,河北在淘汰落後產能過程中,企業會給失業工人發放一定的生活費,只是,時間一長恐怕難以為繼。現有的公共政策中,失業保險基金本可為工人渡過難關提供一定幫助,但尚缺乏靈活性和可操作性。激活現有的政策資源,在淘汰過剩產能的今天顯得尤為緊迫。
  國企改革,產業轉型,是當前的改革主旋律,具體到改革的策略選擇,則無法繞開其中的利益糾葛。下崗工人再就業難題在上個世紀一度讓國企改革變得艱難,殷鑒不遠,如今,問題再次提出,不妨未雨綢繆,減少改革阻力。  (原標題:[社論]淘汰過剩產能須重視安置“過剩”工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14cmsh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